-
河北邯郸“云招商”签约17个项目 总投资97.19亿元
二〇二三年,河北省邯郸市通过举办网上招商推介会暨合作项目签约仪式,成功实现17个项目网络集中签约,在疫情防控期间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实效。此次活动创新采用网络直播形式,总投资达97.19亿元,协议利用资金74.86亿元,涵盖多个重点产业领域。 (一)创新招商模式,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面对疫情防控形势,河北省邯郸市积极转变招商引资工作方式,将线下招商转为线上推进,构建“云招商”工作新格局。通过整合政府门户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及各类自媒体平台资源,集中发布招商政策、产业规划和项目需求信息,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线上服务。同时,依托电话、网络、微信等通讯工具,建立常态化线上洽谈机制,安排专人与意向企业保持密切沟通,推动前期对接项目加快成熟,确保招商引资工作在特殊时期“不断档、不降温”。 (二)搭建线上平台,全面展示产业发展优势。此次网上招商推介会借助“冀云邯郸”“掌上邯郸”双平台开展现场直播,面向全球投资者展示河北省邯郸市的投资环境和产业基础。活动中,邯郸市投资促进局重点介绍了当地“532”主导产业体系,围绕精品钢材、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及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详细阐述产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布局和未来规划方向,为投资者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提供清晰指引。推介环节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生动呈现当地的区位优势、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务,增强了投资者的合作信心。 (三)聚焦项目落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集中签约的17个项目中,包含1个外资项目和16个内资项目,协议利用资金74.86亿元,覆盖精品钢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健康、食品加工、文化旅游等多个行业领域。其中,卫星遥感地面接收阵及卫星遥感数据处理中心项目、智能装备产业园项目等6个科技型项目通过网络视频方式完成签约,其余11个项目由合作代表在相关县(市、区)分会场现场签约。这些项目的签约落地,将进一步壮大河北省邯郸市优势产业集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四)完善保障机制,确保招商成果有效转化。为推动签约项目尽快落地实施,河北省邯郸市建立了项目跟踪服务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对签约项目实行“一对一”帮扶,协调解决项目审批、用地、用工等方面的问题。同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线上政务服务平台简化审批流程,推行“不见面审批”,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保障。此次“云招商”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是邯郸市应对疫情挑战、创新工作方法的具体实践,也为后疫情时代招商引资工作积累了有益经验,展现了当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定决心。
2025-07-18
-
【唐山招商】唐山市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 聚力改革创新赋能发展
二〇一九年,唐山市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深入贯彻中央、省、市有关会议精神,总结工作成效,部署重点任务,通过深化改革创新、破解发展瓶颈,为招商引资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总结过往成效,夯实“四最”品牌基础。会议指出,二〇一八年,唐山市以打造“四最”品牌为抓手,全面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实现审批事项最少、收费标准最低、办事效率最快、服务水平最优的目标。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系统梳理行政许可事项,取消、下放一批审批权限,推动审批流程标准化规范化;严格落实收费减免政策,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项目,切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优化政务服务模式,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压缩办理时限,提升服务效率;强化服务意识,建立重点企业帮扶机制,为市场主体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服务,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聚焦重点任务,深化改革创新突破。会议明确,二〇一九年唐山市将继续聚焦“四最”品牌建设,以打造公平、透明、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进一步拓展工作范围,加大改革力度,补齐短板弱项。在拓展工作范围方面,将营商环境优化覆盖到市场准入、生产经营、要素保障、退出机制等全生命周期,推动政策红利惠及更多市场主体。在加大改革力度方面,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一网通办”“不见面审批”,完善政务服务平台功能,提升线上服务能力;创新监管方式,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在补齐短板弱项方面,针对企业反映强烈的融资难、用工难、物流成本高等问题,加强政策研究,出台针对性措施,切实解决企业实际困难。 (三)强化保障机制,凝聚工作落实合力。会议强调,优化营商环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必须以坚定决心和务实作风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要提升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优化营商环境组织协调机构,充实工作专班力量,建立常态化协调调度机制,统筹推进各项任务落实。要严格责任落实,明确各牵头单位职责,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健全问题收集、梳理、整改机制,通过企业走访、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市场主体意见建议,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时限,确保问题整改到位,不断提升营商环境质量和水平。
2025-07-18
-
沧州外贸进出口总值突破300亿元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沧州市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推动外贸进出口规模实现稳步增长。统计数据显示,沧州市外贸结构持续优化,民营企业贡献突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合作深化,铁矿砂、机电产品等主要商品进出口表现亮眼。 一、一般贸易主导地位稳固新兴业态增速显著 沧州市外贸进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要形式,占全市外贸总值的96.5%,显示出产业链配套完善、自主品牌竞争力提升的特点。与此同时,保税物流等新兴业态呈现爆发式增长,增速超过30倍,反映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二、民营企业担当主力军国有企业稳健发展 作为外贸发展的中坚力量,沧州市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近九成,增速高于整体水平6.7个百分点。国有企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在重点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两类市场主体互补发展,共同构建起多元化的外贸经营体系。 三、国际市场布局更趋多元共建国家合作深化 阿联酋继续保持沧州市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双边贸易规模占全市比重达18%。对东盟、澳大利亚等新兴市场进出口实现成倍增长,其中与东盟贸易额增速接近3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占比超过五成,增速高于整体16.2个百分点,显示出沧州市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积极成效。 四、出口商品结构持续优化进口品类更加丰富 在出口方面,汽车零配件、玻璃制品等商品保持稳定增长,反映出沧州市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进口方面,铁矿砂呈现量价齐升态势,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快速增长,水海产品进口激增3倍,既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也满足了消费升级需求。 沧州市外贸发展呈现出总量提升与结构优化并重的良好态势。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培育外贸新动能、拓展国际合作空间等举措,为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需进一步发挥港口优势,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
2025-07-18
-
沧州省级“星创天地”建设成效显著 助力农业创新与招商引资
沧州市近年来通过培育“星创天地”平台,有效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为招商引资和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最新评审结果显示,盐山县清香食品星创天地等9家单位成功入选省级备案名单,沧州市省级“星创天地”总数增至42家,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 一、政策引领与区域优势叠加 沧州市依托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资源,将“星创天地”作为农业众创空间的核心载体。2023年,河北省科技厅通过专家评审机制,重点支持涵盖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创新主体,沧州市入选单位数量再次跻身全省第一梯队。 二、多元化主体协同发展 此次新增的9家单位中,包括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等不同类型主体。例如,泊头市桑椹星创天地聚焦林果业深加工,青县智慧农业星创天地推广数字化种植技术,体现了沧州市农业产业链的多样化布局。 三、服务体系赋能农村创业 “星创天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为返乡人员、大学生等群体提供创业培训、技术支持和金融服务。2022年以来,沧州市已累计孵化农村中小微企业超200家,带动就业逾5000人,显著降低了县域创新创业门槛。 四、产业联动助推乡村振兴 沧州市将“星创天地”建设与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特派员体系深度结合。以献县为例,当地3家省级备案平台联动形成产业集群,推动特色农产品品牌化发展,2023年相关产业产值同比增长近三成。 目前,沧州市正进一步优化“星创天地”扶持政策,计划未来三年新增孵化空间10万平方米,强化与京津冀科研院所合作,持续提升农业创新竞争力。
2025-07-18
-
沧州规上服务业营收稳健增长 招商引资激活发展新动能
二〇二四年上半年,沧州市规模以上服务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64.6亿元,同比增长2.7%,增速居全省第二,高出全省平均增速5.1个百分点。招商引资工作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推动服务业呈现持续向好态势,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一)行业运行态势良好,结构优化特征明显。沧州市规上服务业已连续三个月保持增长态势,10个行业门类中6个累计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凭借消费市场复苏和服务品质提升,增速领跑全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通过技术攻关和项目落地,当月实现营收增收1亿元,累计降幅较前期收窄5.2个百分点。规上营利性服务业实现营收58.5亿元,保持与上年同期持平的稳定运行状态,行业发展韧性持续显现。 (二)生活性服务业回暖提速,消费市场活力增强。沧州市规上生活性服务业实现营收35.8亿元,降幅较上月收窄1.4个百分点,增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9个百分点。其中,移动电信服务等其他生活性服务行业表现突出,累计实现营收23.2亿元,同比增长4.2%,占生活性服务业总收入的65%,成为拉动生活性服务业恢复的主力。随着消费场景不断拓展和服务供给持续优化,居民服务消费需求逐步释放,生活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提升。 (三)现代服务业增长动能集聚,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沧州市现代服务业上半年实现营收175.4亿元,同比增长1.6%,增速较一季度提高7.3个百分点。二季度当季现代服务业企业实现营收98.7亿元,占上半年总收入的56.3%,显示出强劲的季度增长势头。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为沧州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2025-07-18
-
【邢台招商】对外开放谱新篇:邢台外资利用与外贸发展纪实
改革开放以来,邢台市通过持续优化投资环境,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邢台市实际利用外资达63764万美元,较改革开放初期实现质的飞跃,外资的注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与此同时,外贸进出口规模持续扩大,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多品类、多市场的开放型经济格局。 一、外资利用实现历史性跨越 邢台市在改革开放前无一家三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长期为零。1982年,邢台市批准设立首家三资企业,标志着对外开放迈出关键一步。1991年,实际利用外资首次突破64万美元,此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18年,邢台市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达63764万美元,较1995年增长18.4倍;外商直接投资62451万美元,较1995年增长48.3倍。外资的引入有效弥补了邢台市建设资金缺口,推动了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二、外贸进出口规模持续扩大 自1993年获得外贸自营进出口权后,邢台市进出口贸易从无到有、逐年攀升。2018年,邢台市出口总值达123.8亿元,较2000年增长10倍。出口商品涵盖农产品、纺织品、机电产品等50多个品类,市场覆盖亚洲、非洲、欧洲等12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对东南亚国家联盟、欧洲联盟等区域的出口增长尤为显著,形成了多元化的国际市场布局。 三、出口结构优化升级 邢台市出口产品结构持续改善,工业制成品、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占比逐年提升,初级产品比重逐步下降。以机电产品为例,其出口份额从早期不足10%提升至2018年的30%以上。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速连续多年高于整体水平,反映出邢台市制造业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的成效。 四、开放型经济格局加速形成 邢台市通过完善外资服务体系、简化审批流程等措施,吸引了更多外资项目落地。2018年,邢台市新设外资企业数量较前一年增长12%,投资领域从传统制造业扩展到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同时,邢台市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本地企业与海外市场对接,进一步拓宽了开放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2025-07-18
-
【石家庄招商】沧州手风琴企业凭匠心工艺叩开欧美市场大门
沧县纸房头工业园区内的一家高水平手风琴生产企业,作为当地招商引资的重点成果,凭借精湛工艺年产手风琴近万台,产品不仅满足国内需求,更远销美洲、欧洲市场,成为地方特色产业走向国际的典型代表。 一、产业根基:集群优势筑牢发展基石。沧州作为北方地区重要的乐器生产聚集地,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乐器制造向高端化、国际化转型。沧县纸房头工业园区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吸引多家乐器及配套企业入驻,形成从原材料加工到成品组装的完整产业链。该手风琴生产企业正是在这样的产业生态中成长,借助园区内木材处理、金属配件等配套企业的协同,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2021年,园区乐器产业产值实现显著增长,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二、技术突破:以匠心工艺提升国际竞争力。为满足欧美市场对乐器品质的严苛要求,企业多年来专注技术研发与工艺改进。2022年,企业引进国际先进的音簧加工设备,结合传统手工调校技艺,使手风琴音色稳定性显著提升。针对欧美消费者对乐器耐用性的需求,技术团队自主研发新型风箱材料,2023年通过欧盟CE认证,成为国内少数获得该认证的手风琴企业之一。此外,企业建立全程质量追溯体系,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出厂均经过多道检测,确保每台产品符合国际标准。 三、市场开拓:多维度布局欧美市场。企业将国际市场开拓作为重要战略,通过参加专业展会与本土化合作打开销路。2023年,企业首次亮相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乐器展,展出的定制款手风琴因融合欧洲传统音色与现代设计,获得十余家欧洲经销商的合作意向。2024年,与美国知名乐器零售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产品进入当地线下门店与线上平台。针对不同市场需求,企业推出适用于古典音乐演奏的专业款和面向青少年学习的入门款,欧美市场已成为其主要出口市场。 四、带动效应:激活地方经济发展新动能。企业的发展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还带动了当地配套产业的升级。2023年,企业员工人数较成立初期显著增加,其中技术工人占比近半数,培养了一批手风琴制作专业人才。通过与本地木材加工、五金配件企业的长期合作,推动上游企业改进生产工艺,2024年配套企业产值实现稳步增长。作为沧州乐器产业的龙头企业,其出口业绩为地方外贸增长贡献了力量,成为展示地方制造业实力的重要窗口。
2025-07-18
-
【沧州招商】沧州13个前期重点项目将启动建设 赋能区域发展
沧州2017年共有40个项目列入省重点项目计划,涵盖续建、新开工及前期等类型,其中13个前期项目计划建设年限为2018年起。这些项目聚焦产业升级、交通建设等关键领域,是沧州招商引资的重要成果,将为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聚焦产业转型,激活发展新动能。在13个前期项目中,产业类项目占据重要比重,东塑明珠服饰文化创意产业园便是典型代表。该项目定位为集服饰设计研发、生产加工、品牌展示、电商交易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建成后将整合区域服饰产业资源,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造+服务”转型,助力沧州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服饰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二、完善交通网络,构建互联互通新格局。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在前期项目中备受关注,任丘通用机场建设与邯港高速沧州段建设是其中的重点。任丘通用机场规划为A1类通用机场,将具备航空运输、应急救援、航空旅游、飞行培训等多种功能,填补区域通用航空服务空白;邯港高速沧州段作为连接冀南与渤海湾的重要通道,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河北高速公路网布局,缩短沧州与邯郸及周边地区的时空距离,提升物流运输效率,为区域经济要素流动提供交通支撑。 三、强化前期保障,确保项目顺利推进。自2017年列入省重点项目计划以来,沧州针对13个前期项目建立了专项推进机制,统筹推进规划设计、土地预审、环境评估等各项前期工作。相关部门加强协调联动,积极对接上级政策,落实项目建设所需的要素保障,为项目2018年如期开工创造了有利条件,体现了对重点项目建设的系统谋划和高效推进。 四、立足长远发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13个前期项目的实施,不仅将直接拉动投资增长,还将在促进就业、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城市功能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从产业园区到交通设施,项目布局既立足当前发展需求,又着眼长远战略规划,有助于沧州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增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5-07-18
-
【沧州招商】沧州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获省资金支持 赋能现代农业发展
沧州5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2019年度河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立项中成功获批,获得省级资金支持。这批项目涵盖生物农药、环保制剂、饲料研发、有机肥料及特色种植技术等领域,将加速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助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为当地优化农业投资环境、提升招商引资吸引力奠定基础,推动农业发展成果更好惠及群众。 (一)项目技术特色与应用前景 沧州正兴生物农药有限公司承担的高含量苦参碱生物杀虫剂新成果转化项目,以苦参等天然植物为原料,通过提取纯化工艺提升苦参碱活性成分含量,开发出高效低毒的生物杀虫剂。该产品对蚜虫、菜青虫等农作物主要害虫防治效果显著,且对天敌生物安全,可大幅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适用于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绿色生产。河北天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环保型10%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成果转化项目,采用水基化剂型技术替代传统乳油剂型,减少有机溶剂使用量达80%以上,降低了农药在生产、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环境风险,同时提高了药剂在作物表面的附着率,增强防治效果,符合农药减量增效与绿色农业发展方向。 黄骅市茂盛园苜草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苜蓿—饲用枣粉青贮高效专用饲料项目,立足沧州地区苜蓿种植优势和红枣资源特色,通过将苜蓿与饲用枣粉科学配比,采用先进青贮技术制作高蛋白饲料。该饲料粗蛋白含量可达18%以上,适口性好,能显著提升牛羊等反刍动物的生长性能,促进当地草畜产业协同发展,有效解决红枣加工副产物利用问题。沧州市中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利用智能翻抛机配合新型发酵池技术生产生物有机肥项目,集成智能化翻抛设备与模块化发酵池设计,实现有机废弃物发酵过程的自动化控温、控氧,发酵周期缩短至15-20天,较传统工艺提高效率50%。产品富含有机质和有益微生物,可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黄骅市国润生态食品有限公司的冬枣树农药减施增效新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针对冬枣产业农药使用量大、病虫害防治难度高的问题,集成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科学用药技术,建立“监测预警+绿色防控+精准施药”技术体系。通过推广性诱剂、生物农药、高效低毒化学农药交替使用等措施,可使冬枣园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防治效果提升20%,同时降低农药残留,保障冬枣品质安全。 (二)省级资金支持导向与政策衔接 河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聚焦农业科技创新链条中的关键环节,重点支持已取得科技成果或专利技术、具备产业化潜力但尚未进入大规模推广阶段的项目。资金主要用于项目的区域试验与示范、中间试验或生产性试验,通过补贴研发设备购置、试验场地建设、技术集成优化等环节,帮助项目承担单位突破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瓶颈。此次沧州获批的5个项目均通过了技术先进性、应用可行性、经济社会效益等多维度评审,在生物防治、绿色投入品、循环农业技术等领域具有显著创新点,符合河北省农业科技发展规划中关于“加快绿色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培育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 该资金支持政策与沧州农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沧州作为农业大市,近年来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粮食、果品、畜牧等产业领域存在对先进技术的迫切需求。省级资金的注入将加速这些项目的技术熟化与规模化应用,推动农业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为沧州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等成果,将为河北省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三)对沧州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 这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实施,将从多个维度推动沧州农业转型升级。在绿色发展方面,生物农药、环保型制剂、农药减施技术等项目的落地,将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降低农药、化肥等投入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助力沧州构建绿色低碳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产业增效方面,青贮专用饲料、生物有机肥等项目将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增收致富,预计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在特色产业提升方面,冬枣农药减施技术直接服务沧州特色果品产业,通过提升冬枣品质和安全性,增强“沧州冬枣”地理标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科技能力建设方面,项目实施过程中将培养一批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的专业人才,提升企业和合作社的技术创新能力,为沧州农业科技创新储备力量。此外,项目的成功实施将进一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科技领域,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格局,为沧州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四)沧州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背景 近年来,沧州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工作,通过完善政策支持、搭建创新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等措施,逐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政策层面,沧州先后出台多项措施,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对获得省级以上资金支持的农业科技项目给予配套补贴,激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主体参与农业科技研发与转化。在平台建设方面,沧州建成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等创新载体,为农业科技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成果展示、创业孵化等服务,促进科技资源与农业产业精准对接。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沧州积极推动本地农业企业与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等高校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建研发中心、专家工作站等,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此次获批的5个项目中,多家承担单位与高校院所合作完成了核心技术研发,确保了项目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通过持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沧州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升,为此次项目获得省级资金支持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未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2025-07-18
-
【清河县招商】清河经开区创新驱动助力科技企业梯度成长
当地经开区以深化"三创四建"活动为抓手,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通过强化招商引资、构建人才生态、深化产学研融合等举措,系统推进科技企业梯队化成长,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构筑多层级人才引育体系夯基赋能 经开区着力打造"高校+基地+团队"立体化人才网络,与国家级科研机构共建大学生实践基地,精准导入高端专业人才资源。推进高层次人才专项计划,重点引进院士及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的专家团队,年度引进海外高端技术人才实现重大突破。通过建立常态化校企协作机制,促成企业技术骨干与高校科研团队高频互动,显著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效能。 二、构建产学研融合新范式破解技术瓶颈 聚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技术痛点,打造"政府引导—产业应用—院校研发—基地转化"四位一体创新链。建成中科院联合创新实验室、双创示范基地等国家级研发载体,系统开展共性技术攻关与前沿技术孵化。该模式已助力企业突破特种合金材料等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推动研发投入强度持续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升40%以上。 三、搭建产业公服平台强化协同创新 依托省级汽车零部件产业研究院、羊绒产业研究院等平台,深化政校企三方协同机制。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整合技术标准研发、检测认证、中试孵化等全链条服务。该体系已覆盖近90%规上科技企业,促成校企联合攻关项目超百项,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支撑企业参与国家重大专项研制任务。 四、梯度培育体系壮大科技企业集群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工程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建立"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领军企业"进阶式培育路径。通过创新积分评价、精准政策匹配、金融资本赋能等差异化举措,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目前经开区已集聚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涌现出多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创新型企业矩阵规模效应日益凸显。 通过持续完善"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四链融合机制,当地经开区建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高新技术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其以科技创新培育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经验,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示范样本,相关创新指标位居省级开发区前列,区域科技竞争力实现历史性跃升。
2025-07-18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